近年中國受霧霾困擾,「兩會」召開前,柴靜的《穹頂之下》猶如震撼彈,獲市場熱烈回響,並令空氣污染問題再浮上枱面,截至昨早十時,有關視訊在騰訊的播放率已逾1.3億次,並刺激概念股狂飆。所謂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,在累積一定升幅時,應考慮下一步的行動--繼續持有或脫手,以免成為濠賭股的翻版。
三月一日的「光復元朗」行動印證物極必反的定理。水貨客帶動經濟,但超過均衡點後,推高物價、造成民生問題必然惹起民憤。我認為香港高官最厚顏的莫過於是對著攝影機宣布:「外匯基金為庫房帶來1.4%回報,這是不容易的。」今天,又有一位專欄作家完全刷新我對厚顏的認知,他撰文道:「水貨代表內地對香港商品的需求,香港的商品是進口而來,供應量龐大,並沒有短缺問題。因進口規模大,香港議價能力高,可將進口價低壓,無論本銷或被運往內地轉銷,成本較低屬兩贏局面。」
如果沒有短缺問題,你會怎麼看先前香港出現的奶粉荒?或者描述得更細節:為什麼奶粉生產商要推出網頁讓香港媽媽註冊以便購買奶粉?各品牌奶粉於各大藥房一掃而空,都是突發事件嗎?
在象牙塔上,這位專欄作家所言甚是,但應用於高地價的香港卻不成立。香港主要做水貨生意的店鋪是藥房、金鋪、海味店,其實他們的議價空間非常有限,而且羊毛出自羊身上,商店的成本高(每年地租、員工薪金、水電費必然上升),自然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再退後一步想,如果專欄所言屬實,港人應該會上街支持開放更多自由行來港,以及放寬一簽多行政策。難道香港人有錢不想賺嗎?問題在於城市規劃、負載及結構性問題。當基層朋友無法分享自由行帶來的經濟成果,怎會歡迎旅客呢?當TVB變成CCTVB,只訪問藥房老闆、地主等既得利益者,你怎會看到繁榮背後的另一面嗎?
參考資料
1. 外匯基金發表一四年投資成績表,回報率為1.4%,表現比散戶差,甚至差過被動追蹤大市表現的盈富基金(02800),即使金管局將所有資本都投放在美國十年債,回報也肯定高於1.4%,年薪九百多萬的陳總自然成為恥笑對象。(來源:東方日報)
2. 本文所指的專欄為2015年3月3日見報的坦言集:水貨偽命題。
3. 有消息指,元朗某藥房的鋪租由$8,000急升至$100,000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