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不少財務公司為免明顯打廣告,轉而選擇做各式各樣的「調查」作推廣之用。正如港鐵月台上,小心空隙的廣播一旦聽了一段時間,慢慢變成習慣,從而無視它,所以在下認為「調查」只是推廣的花招而己…
近年不少港人投資「股海」,希望可實現買樓夢。康宏金融上月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以電話訪問1,001名市民。康宏行政總裁麥光耀指,受訪者平均願意將每月收入23%作投資,超過80%人指有投資股票,當中逾95%受訪者期望每年獲取逾50%回報。
港人投機心態強,近50%受訪者表示,即使錄得虧損仍不願離場,逾19%受訪者更表示,低位會再增持。當中年輕投資者態度更進取,康宏集團副主席馮雪心指,18-29的投資者對投資回報期望最高,達23.9%,同時59.3%年輕投資者面對失利仍不肯離場
以下我提出幾項質疑,希望大家有助暸解這項「調查」的不足性。
1) 為什麼抽取1,001名市民?那些市民是基於什麼方式抽取出來?以及這1,001名受訪者能有代表性嗎?
2)文中強調年輕投資者,卻沒有指明什麼年齡層算是年輕投資者?如此模糊不清的定義很難定下精確的結論。
3) 文中不斷指出年輕投資者態度進取,難道年輕投資者不應該趁距離退休30至40年作進取投資(如:股票),反而要比其他年齡群更保守嗎?而且只是草草交代「超過80%人指有投資股票」卻不探討有沒有投資債券及其他產品,是具引導性的陳述。
4) 這項研究結果反過來指這批年輕人過度進取,是否暗示需要專業人士(如該公司)才能投資獲利或減低風險呢?
5)文中暗示遇上虧損再增持,而不是離場,便是投機心強。在下認為有待商榷,如果某公司的內在價值是$2,投資者$1.5買入,現在股價更趺至$1.2,難道也應離場嗎?如果遇上虧損仍不離場等同投機,理據似乎太不足。假如找出虧損30%仍不止蝕,便可下定論。
來源:東方日報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