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匯領展也是賺到盡

link

走過樓下商場,發覺原本的領匯已經變成領展。有傳它的改名主要是為了進軍內地,不過個人認為它是為品牌洗底,畢竟網上充斥很多領匯迫走小商户的新聞。以前有房屋署賤賣資產,領匯有今天的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靠香港政府的庸官把資產以高折讓賤售。除了以上原因,租金增長也是領匯成長的來源,至少閣下看到領匯商場下平均加租20%-100%,大部份的店鋪都是連鎖,每一個商場都一式一樣,猶如倒模似的。領匯商場的方程式如下:2間快餐店+2間荼餐廳+大量連鎖零售店+大型超級市場。

在領匯管理下,商場設施全數翻新,指示更為清晰,由此可以增加資產淨值(NAV)。說得更淺白,翻新工程由領匯支付,但羊毛出至羊身上,所以開支由租戶承擔,再轉嫁給消費者。所以那些大讚領匯商場的議員,或者把領匯商場翻新工程納為自己政績的議員,全部屬離地之列。以前一頓午餐接近$30,如今卻接近$50,輕易跑贏通漲率。市民開支大增,生活更百上加斤,再美的商場與我如干?

除了領匯式的商場外,有位政府前規劃師建議把電車廢除,以增加路面面積,理據是地鐵已全面覆蓋電車的車程。不才沒有讀過土木規劃,但以有限的知識下,香港電車是旅遊業賣點之一,更重要的是電車整程的費用可能不及地鐵的幾個站,是平民又有特色的交通工具。如果要增加路面面積,何不減少私家車發牌,或者把樓宇直接移除?在下深信以上兩項措施更能有效,而且不涉及「集體回憶」。

話說回來,在下在讀書時期有吃夜宵的習慣,隨著鋪位「被裝修」,以往的老員工都消失得無影無縱。如今,只換來一副副冷冰冰的臉孔。在結帳收銀也沒有應有的禮貌--例如找續時,店員什麼都不說,直接把零錢找給你。以往的購物天堂、禮貌之都,在高度商業化的香港愈來愈像笑話。相反鄰近的台灣、日本更加謙恭有禮,所以兩地皆成為港人熱門旅遊地點,難道還留在香港貼錢買難受嗎?

皮皮
一事無成的香港90後廢青

0

  1.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2025 皮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