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奧運曲終人散,政府花費700萬港元邀請國家金牌運動員訪港。
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指「回歸以來,中央都第一時間安排運動員來港,讓港人近距離看到國家體育精英,突顯國家非常支持特區…」但是,推廣運動並非舉辦個運動騷就能取得效果。
皮皮深信花700萬資助中小學生推廣活動,雖然沒有運動騷那麼耀眼,但成效肯定比這樣來得高。
香港所採用的精英訓練資助項目,會依據運動員的成績來審批資助金額,並且每四年檢討一次。
運動員沒有獲取佳績,會被中止資助。
因此,優秀的運動員會得到更多訓練資金,因此表現亦會更出色;
相反,不在精英運動項目中的運動員則更欠缺資源,培訓機會較少,成功出頭的例子亦不多,可謂惡性循環。
運動員付出多年時間、接受刻苦訓練,換來的只是朝不保夕的資助,試問又如何吸納人才?
長遠而言,香港需要制訂全面的體育政策,提升運動員在香港的認受性,並從運動技能訓練、心理素質培養、教育以至職業發展等多方面,為運動員提供全方位配套,讓他們可無後顧之憂地投身體育工作。這對香港體育事業的持續發展,意義重大。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