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回報率的迷思

關於回報,不同人有不同的演繹方式,最常用的是回報及年度化回報。回報是每項投資或指定日數所帶來的回報,而年度化回報則是為了「比較」一整年的項目,達致 Apple to Apple 的比較。

OK!假設我現在有 $100,000,投資在之前提過的私有化事件,回報率 2.5%($1.56買入,$1.6賣出)。如果不計手續費支出,那麼我最多可買入 64,000 股,一個月可賺取 $2,560。

問題是這筆交易一個月完成,你的年度化回報是不是直接乘上 12 呢?經過運算,那就是 30%,數字上是一項絕佳的項目。接下來的問題是投資組合的金額只增長了 2.5%,那 30% 是怎樣跑出來?

對我來說,這只是虛構出來的數字,回報率只有 2.5%。或者反問一下,如果這樣聲稱能獲取 30% 回報,豈不是每個月可以進行一筆套利交易?實際上沒有這麼多間公司退市。我認為最實際的計算方法是看投資組合的資產淨值計算回報率,數學堂所學的年度化回報率就交回給老師好了。

延伸閱讀:
Trading time for money

皮皮
一事無成的香港90後廢青

2

  1. 李毅

    博主,你做的有美股吗 ?

    1. 皮皮

      @李毅現正持有SQ,投機有SNDL(目前持貨4天40%回報),正物色便宜的好股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2025 皮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