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年的DSE放榜,媒體總不開聚焦訪問狀元,以獲取讀書秘芨。無疑,這群狀元的確做得很完美,但皮皮的觀點是:那又如何?關我什麼事?
狀元們總離不開對記者說自己立志讀醫幫助病人
尚未踏足社會的狀元們不諱言直說他們考取高分是為了讀醫科,幫助更多的人。但現實社會是殘酷的--傳媒報導了多屆的狀元,卻沒有後續跟進,例如有多少個狀元成功達成志願?(皮皮主要針對的是傳媒的報導手法,成功的人說什麼都可以,失敗的人說什麼都沒人在意。)
狀元們的家庭付出
很多人嫉妒狀元的成績很好,但這不是用金錢堆出來的嗎?如果你要申請進入一家名校,首先你的地址必須是處於該校的校網,之前有報導指有家長為女兒用2,500萬置業以便某名校垂青,之後再每月用一萬多元報讀各種興趣班,然後就踏上面試各間名校的道路…
這群狀元的投入金錢多,最後出來社會的收入也愈多。假設你投資$10,000可獲取報酬$100,報酬率為1%;投資$20,000,000的報酬只獲取$2,000的回報,報酬率則只有0.1%。收入得來的一百元和二千元相差20倍,但投資金額卻是2,000倍。(以上的數據只是虛構,皮皮想表達的是「只要你有錢,你的子女就是狀元。如果檢視回報率,你才會清楚知道誰是贏家」。)
加劇贏在起跑線的觀念
皮皮不知道其他國家是否有如香港一樣看重放榜成績,皮皮只知道這種聚焦會加劇孩子的負擔,使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。皮皮的表弟雖然考獲廿一分,但臨去台灣旅行前卻問我們:「手信應放在行李箱還是手提行李?」將學習放得太重,會讓他失去其他方面的知識,事件亦反映出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只著重死背引起的問題。
寫在最後
說到底,皮皮不是妒嫉人家考得好或者做狀元,只是世界上有得必有失。過份專注學業,會失去童年美好的時光。你說對不對?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