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投資檢討

7月份曾感嘆過投資組合被重創,有網友問起最新狀況,我是時候更新一篇吧。現時的情況比最壞的情況已經好一點,由虧損六位數字變成低五位數字,這年頭沒有將本金虧損已經難能可貴。以往熱門的好賽道——物管、高教、互聯網已被監管重拳打到稀巴爛,然而我在這三條賽道均有持股,其中以物管股最為重注,估值便宜、增長確定,實在很難在這個時候減持或止虧離場,應對方案是保持現金流,長期作戰。

科網股跌因是傳出中央再度出招監管遊戲業,騰訊帶頭大跌;至於內房,就是因為恒大 (03333) 無法償還債息的消息,另外也有建業地產 (00832) 向政府求救的傳聞,兩大利淡消息夾擊之下,內房重傷,不少內房股創52周新低。至於物管,市場認定內房與物管禍福與共,一損俱損,所以即使物管沒有什麼消息,也要陪內房一起大跌。

內房的大跌,也導致市場對物管股的邏輯及長期持續增長抱有疑問,之前眾多大型物管股因為母公司的強大,被市場視為確定性較高,所以給予高估值,最近也紛紛大跌,股價普遍跌至7月份的低位……

1. 最近的新能源股、發電股受追捧,我在上星期畏高沒有追入,結果有一隻升 20%,另一隻升40%。只是小注買進亞美能源(2686.HK)@$1.52,翌日賺取 10% 獲利。如果今日仍持有,會是獲利 40%。

2. 承上,有時買賣只為賺波幅,等待回調再買回。我遇到的經驗是本來炒波幅的股票被套緊,希望長線持有的股票則急升。由於資金被套緊,我希望手持更多現金等待機會,於是減持「長線持有」的股票,以舒緩現金流不足,結果往往是弄巧成拙。我的短期目標是在炒股上獲取現金流淨值,或者這目標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。另外,亦有些估值到位的股票,因為自己信仰而沒及時賣出止盈,結果比高位少賺很多。

3. 我一直認為港股處於易跌難升的格局,看到對面的美股連日破頂,基本格調是不買「中丐股」便賺錢。然而,貧窮的我不希望兌換時虧損 1-2% 匯率,又不希望以超高估值買進美國股票(作息時間難以配合),所以仍留在港股市場被虐待。

4. 不時有人發帖以高槓桿合約買幣,結果贏得或虧損巨額金額。我覺得這成功的人只是倖存者偏差,虛擬貨幣由當年的低位以幾何級倍升至現時價格,反覆回調再上升是自然不過,會不會暴漲?我覺得時間已過,持有並等待技術突破或監管放寬是可以,但合約是賭博行為,我這局外人是不建議的

5. 每次檢討自己的買賣,不是單純以盈虧作結果,決策上的覆盤亦很重要(不要事後孔明,有些資訊在做決策時未有相關訊息,那時是不是做最佳的決策?)。我老媽這些年不時聽財經節目,重複某財演說某隻股票在某價位可以買,其實我對這種行為極其討厭。她說下跌就搏上升,可能是我才疏學淺,不看估值進行買賣,會有什麼好成績?當年借用我銀行帳號買的「收息股」農業銀行(1288.HK)價位是$4.2,現在是$2.72,賺到幾百元利息,虧了$14,800(未計存倉費、手續費等費用)。

6. 老媽在大跌後的反彈會概嘆自己為何沒有在大跌時買入,我的問題是大跌日也有時間性,例如某股票 $6 跌至 $5.5,如何肯定自己不是在 $5.7-$5.8 時買進,可能明天只是從谷底的 $5.5 上升至 $5.7。她的計算缺憾在於:沒有計算交易費用、預設自己能捕捉到底部及頂部,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不可能,不然不用工作那麼辛苦。

7. 為什麼恆指反覆下試,道指反覆向上?我身邊不少知識份子/專業人士已離開香港,官方不斷淡化人口轉移好平常,我疑惑這些新來港人士是否能完全代替已離港人士?有人說指數是那個國家的國運,我是部份認同的,當然還需一個會炒股的國家元首。
推薦文章:[指數基金]月供盈富基金請三思

皮皮
一事無成的香港90後廢青

3

  1. 杨景文

    我没炒股,买的基金,今年收益绿的惨不忍睹,定投 2 年了,跌回了本金位置了,计划持有 3 年的,不晓得到明年是亏是赚。
    我基本上买的是重仓 科技股 和 白酒股的。
    今年年初买了 2 只新能源汽车的,没定投,原计划是看一个月涨跌情况的,后来把它给忘了,现在想起来了,发现在高位了,不晓得是跟进追高还是赎回落袋为安。?

    1. 皮皮

      @杨景文沒辦法,上半年的基金抱團股被瓦解,重上高位很難(除非政策有變)。我在新能源汽車版塊上,投港股的比亞迪,新年前$250買,在$140止虧一半,結果下半年重上$250+,這震盪氣得我吐血。不是以借貸投資的話,可以守下去。現在維持足夠的現金流生活就好,暫不加倉或減倉。

      有利潤的話,可考慮減倉一半,在低位補回,不會錯過潛在升幅,心理壓力亦減半。

  2. 马内

    索罗斯如何狙击泰铢,https://money1.us/530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© 2025 皮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