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刷雪球看到一個國內名校出身,大公司的前IT員工更新自己的故事,一年前被裁員後,全職在家炒股,目標是一年內將30萬資金炒到50萬,目標回報60%;如果目標不能達成的話,就重新找工作賺錢養家。可惜近年的 A股行情不好,他虧大錢,而且離婚了,故事詳情按此:https://xueqiu.com/5487499161/285884518。
他的故事令我想起月初Jeffer的真實分享,敢於面對自己,總比各種包裝、虛偽好。我的朋友隨著收入增加,不斷刷小紅書的各種奢侈品資訊,由名錶到服飾都有涉獵,我更傾向降低期望值,好像Youtube頻道 N+TV 說:不用管其他人,達成自己的目標就好。
翻看自己的記帳程式 Money Manager Expense & Budget,原來我早在20021年的5月1日開始記帳,記了差不多三年,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。
思路
1. 省掉沒有分析用途的數字。我會省掉記錄工資收入,因為我的記帳目標是節流,看看有什麼費用可以減省。同時,我不會記錄雜費(例如:家用、管理費、水費、煤氣費、電費、按揭等日常性開支),因為我不能不交,沒有記錄的意義就省掉。
2. 避免令數字偏離平均數。考慮一次性開支會不會記錄?如果這一次記了,下次務必以同樣原則記錄,否則數字上差異可以很大。如前所說,我的目的是記錄口袋裡的錢是為何流走,我會記錄一切花掉的支出,這樣才會更好地評估開支。
3. 使用優惠券記錄原有的價錢。購買商品使用優惠券省到錢是結果,不是因為有優惠券而購買。使用信用卡優券、商舖優惠券不會納入記帳內。
3. 金額四捨五入至最接近的元。為了節省記錄時間,那些幾毫、幾角就不管它,反正對結果影響不大。
評估數字
1. 看到那項佔比高,就看看有沒有壓縮的空間。例如以前我會喝手搖飲品,現在改為喝水或者在士多買一些紙包飲品就好。當然,外出工作後急需補充水份就不能省。
2. 現時一頓午飯的預算為$60,盡可能不用盡預算或超支。有同事或朋友的聚餐就不能省,我希望控制開支,不是極端節省。
3. 交通費理應不能省,但同樣的行程,乘搭巴士會比鐵路便宜,長途的差異會更大。假如計算每月所需工作日數,買月票或會更便宜。
執行動力
誰不想不顧後果地把錢盡情地花,考慮到上有高堂、自己的未來計劃,必須未雨綢繆。
1. 我很喜歡《棉花糖計劃》提出延遲滿足的觀點,雖然有些評論說這本書的背景、不足,大方向不是說像種子一般以複利成長,在未來享用嗎?儲蓄正是踏出第一步,後續的投資標可再仔細考量,從長計議。
心理學上曾經實驗,將一群四歲小孩分別安排在獨自一人的房間裡,在每位小孩面前放一個棉花糖,並且告訴他們,如果二十分鐘之內沒有吃掉,實驗者回來後承諾會給他第二個棉花糖。結果實驗者一離開房間,三分之二的小孩立刻吃掉面前的棉花糖,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孩子願意等待。
2. 兩地政府像誇誇群不斷說我們的城市正在變好,而我沒有親眼看到好起來。
- 經濟日報發文稱,我國發展具有堅實基礎、諸多優勢和巨大潛能,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。當前,我國正處於經濟恢覆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供需條件有望持續改善,貨幣條件合理適度,居民預期穩定。從基本面看,我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,抵御風險挑戰的韌性和後勁充足。對物價水平低位運行的問題需要重視,但其影響不宜誇大。
- 金朝陽公布,自土地審裁處今年2月授予出售命令後執行該命令,經審慎考慮香港現時之經濟狀况及房地產市場,尤其是房地產價值可能繼續下調;另該集團委託測量師行威格斯編製之估值報告指出,今年2月29日項目重建後市值約21億元,低於今年2月公布項目底價24.25億元約13%,故最終決定放棄競投。
- 香港曾經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運中心,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多年來排名第一。過近年碼頭吞吐量下跌,去年吞吐量跌14%至1,434.5萬個標準範,排名亦逐步下跌,去年排名為第十。經營現化貨箱碼頭的九倉(0004),主席吳天海指出在全球供應鏈及航運聯盟調整下,香港港口「失多於得」,前景或會惡化。
执行力很重要,只是哈,没几个人做得到。
@wys.me沒太多人能受長時間苦行。
@皮皮持续苦行,为什么就那么难呢?明明知道,后面有过半的几率迎接一个更好的人生。
@wys現在很多人抱著及時享樂、消費至上主義,理性和自律變得罕見。
我用的記賬 app 是 Spending Tracker - Budget App。如果是信用卡的支付那還是精確地記錄金額的,否則和真實賬單對不上就心裡難受。
@springwood你推薦的app比我好看,記了這麼久不會輕易轉換了。
市面上,很多人說信用卡不好,會養成先使未來錢的習慣,我會善用各種不同信用卡,針對某個類別來使用,例如某張卡在餐廳消費是回贈5%,變相是九五折。
记账,不花钱最好记。可是不可能。
我比较粗线条,桑基图,大致记录看看就ok。
普通人不能专职投资。专职投产短线,太专业。风险高。
@万有引力嗯,用棒形圖/圓形圖粗略估算自己的開支就行。
專職投資的風險太大,收入取決於投資回報,最好是先照顧好主業,投資作副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