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網上讀到一篇《調研有感》的留言,加速了我寫這篇關於比較的文章。
如果我們比較一項事物,相信會從他們的共同特點作比較,例如虛擬主機的容量、價錢、機房等。不過在以人比人下,比較規則卻沒有這麼嚴謹,例如:鄰居小明月賺4萬,家用給2萬,還買了一個單位…我深信以上對人的比較大家都不陌生,而且感覺到不舒服,但問題是:即使人家跟你的年齡一樣,也沒有可比性--因為你們所受的教育,交的朋友也不一樣。再者,父母所投資的金錢亦不同,例如補習班、課外活動、物業(用來申請名校用),以上因素足以影響最後的收入、資產及所交的朋友質素,所以這不是單純比較個人,而是比較整個家庭。
以下是一位網絡作家道出我心聲的一句話:
我同朋友講,想小朋友有前途有將來,唔係諗點樣栽培佢,而係父母要諗點樣好好栽培自己。因為成功需父幹,只要父母有錢,子女大個就唔駛為口奔馳,想做自己鍾意既野,咁先至係真正既贏在起跑線。
皮皮深信成績只是用金錢和時間堆砌出來的副產品。只要你有錢,你的子女就是狀元。
想小朋友有前途有將來,唔係諗點樣栽培佢,而係父母要諗點樣好好栽培自己。——赞同,最近看的文章也看到过大概意思的话。孩子受父母影响比较多,与其花尽心思栽培孩子,倒不如花心思提升自己,做好榜样,言传身教。
@老杨無錯。話說回來,當我看到國民老公受那麼多人崇拜時,很多人只聚焦在他有多少財富,卻沒有細想他只是靠父幹的幸福孩子……
每隔幾天發些炫富帖子也提升不了個人修養。
投资自己或者努力学习,无疑上为父母,下为子女.这都为一个人为家庭要付出的责任.
突然想到父母儿时的劝告类似于"孩子,我要求你读书用功,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,而是因为,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,选择有意义、有时间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谋生。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,你就有成就感。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,不剥夺你的生活,你就有尊严。成就感和尊严,给你快乐。"
所以栽培自己或者儿女都是同样为了一个家庭.
@Klose可惜香港的風氣已經不一樣,攀比的心態愈來愈強。兒時,我們真的會去公園遊玩;現在的孩子是玩什麼呢?兩個孩子互相出題,看看誰答對得多…
@狗製皮皮我回来了
@Klose歡迎回來,還以為明年再會呢…
也可以说:只要你有钱,子女是不是状元又如何?
自己没出息,所以,也不能太强求孩子要有多大作为。路,都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
@痞子鱼不錯,我想起一句籃球界諺語:「You can teach ball, but you can't teach tall.(球技可以教,但身高是教不來的)」。所以日後即使我有孩子,也不會強求他能讀書,反正自己也讀不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