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皮皮的首頁設定為Yahoo!,所以不時會看到推送的熱門話題,因此經常會被譁眾取寵的標題騙點擊,例如:月儲2,000元便可成為百萬富翁、10年時間儲100萬等,後來發覺這些都只是忽悠人的鬼玩意,旨在推高文章點擊量,因此劣評也相當多,到底李兆波(下稱波波)做錯了什麼?
一、標題黨
很多讀者讀完整篇文章都找不到結論,而且點入只因被標題所吸引,然後閱讀下去,結果浪費時間。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!由於皮皮多次被標題忽悠,所以皮皮看到作者是李兆波就不看下去,直接跳到評論,當笑話看看就好。其中一篇的著作為《與父母一同去旅行》,打開前皮皮以為波波會分享理財之道好讓讀者能夠與父母一同旅行,打開後卻發覺重點放錯,結論大概是請父母旅行代表你經濟有能力,不請父母旅行就不代表你不孝。文中字裡行間強調在工作上或思想上稍有差池,父母便與子女一同旅遊這事絕緣,暗示讀者應乖乖工作,別行差踏錯,但皮皮想不通跟標題有什麼關連。如果把本文投放至人氣稍高的討論區,皮皮相信很快會因文不對題而被刪除。
二、缺乏數據支持
很多MK都以Financial Planner自居,與波波相反的是MK會敬業樂業地帶備數據去支持他們。回看波波的文章,只有自說自話,欠缺數據支持,例如:《工作13年儲160萬元》一文。
首先,作為理財個案的討論,整篇文章竟然沒有申報事主收入。欠缺最重要的數據,再寫下去也毫無意思。所以不談收入就說每月儲10,000元便可儲到160萬,皮皮第一個感覺就是如果事主月入10萬,2年便可儲200萬,為什麼要13年這麼久?再者,詳細列出事主的收入及支出說不上侵犯私隱,而是讓你說的故事更真實,提高可信性。(編:皮皮再次瀏覽文章才發覺事主的目標是第三段所提及的退休生活。)
其次,文中有提及「如果有投資而年回報有8%,每月只要儲5,862元便成事」,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,但寫論文也要引用出處,何況是嚴謹的理財個案,為什麼連什麼投資產品都不說?其實,波波可以說近20年的香港股市平均每年回報為9%作例子,但連投資標也沒清楚道出,請不要說自己在大學商學院任教。
最後,波波在文中開首就提過「而不幸的是她沒有物業,正在等候入市的好時機,當然不是現在。」這句話既無首尾呼應,又毫無意義,因為整篇文的重點是為退休生活而儲蓄,而不是為置業。可能是皮皮偏執,但對整個個案的分析毫無用處的句子不該要刪去嗎?
三、錯誤的發布平台
皮皮閱讀波波的文章往往需花許多時間才能理解,如果波波有做Proof Reading,皮皮相信他可以寫得更好。部份文章出現低級錯誤,如《比特幣投機者犯了甚麼錯?》中,網友Alan指出文中的錯別字:「同出一徹」應為「同出一轍」;「罸款」應為「罰款」。
雖然皮皮不知道專欄文章是否由他親自發表,但肯定的是他沒有看讀者的評論,也沒有作出應有的互動,這樣自說自話,倒不如放在報紙專欄,不要加入留言欄供人回應,這種單向溝通久缺互動,而網上的留言則是追求雙向溝通,以便深度交流。
或許波波貴人事忙,所以無閒逐一回應,但長久下去,讀者愈來愈不滿,波波的文章有哪段時間的負評有下降趨勢?
四、欠缺明確的立場
波波出版了幾本書後,自我感覺應該不錯吧?依皮皮所見,波波絕大部份文章都沒有明確闡明立場,他的態度永遠保持中立,例如說置業有置業的好,但租樓又不用支付維修費用,目的是希望討好兩邊的人士,到頭來得不償失。沒有明確的立場,讀者看完會迷失思路,他們還會繼續看嗎?如果把正反的例證說一遍,然後叫讀者自己思考,這是一個失敗--因為你不是引導他們,而是把所有東西拋出,讓他們自行分類而己。
皮皮這篇文的目標明確嗎?讀者一看就知道皮皮表達的意思嗎?皮皮相信自己的文筆、思路也比波波好,因為皮皮明確地將立場及訊息傳播,而文章也有例子、有證據支持。
理財策劃沒有標準答案,只要有例子、有論據便可創造出無限答案,我們還是多給空間波波,希望他有所改善,讓更多人了解理財方面的知識,而不是吹水度日。
0